膜蛋白被誉为“毒王”,稍不注意便会对宿主细菌造成伤害。因此,建议不必执着于BL21菌株,直接使用C41(DE3)。其lacUV5启动子能够自带“减速buff”,缓慢表达有助于维持细菌活性,从而为蛋白质高产创造条件。
在培养基的选择上,不要使用过于富饶的TB培养基,反而应选择“简约”的M9培养基。如此,细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更好地折叠蛋白,实验证明在这种基质下,产量甚至有提升!如果依然出现“隐形条带”现象,可以尝试跨物种的同源蛋白,适当更换序列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;若依然无解,试着给蛋白加个GFP小尾巴,在活体中实时追踪,确保始终在线!
膜蛋白最害怕在“卸妆”后失去活性,虽然去污剂的香气诱人,但易导致蛋白发生变形。因此,推荐使用DDM或LMNG,轻柔地包裹蛋白,既利于晶体学研究,又能保持其功能。想要保持“原汁原味”?使用纳米圆盘将脂质与蛋白质一起打包,确保天然构象和寡聚状态完整,功能检测也将达到理想的满分。
同时,请注意“泡澡”的温度:在4°C的环境中放置过夜显得太过安逸,而在20-30°C温度下轻轻摇动2小时,能有效翻倍萃取效率,让蛋白质更加高兴,也让你倍感省心!开始镍柱纯化时,就应保持“松”的态度,使用松散填料或通过蠕动泵进行循环上样,这样His标签才能顺利提取,而不会被埋藏在膜内。
若蛋白质表现出“高冷”不想挂柱?可将6×His增加至12×His,或在标签与蛋白质之间插入几个柔性氨基酸“小枕头”,就能够让蛋白主动“投怀送抱”。此外,钴柱也被视为隐藏的神奇工具,虽然回收率略低,但能有效提升纯度,且条带的干净程度令人动容。
最后一步,实施SEC分离时,不应偷懒。虽然峰型可能会出现“妖娆”的姿态,但上动态光散射DLS进行分析后,多聚体与单体的状态一目了然。即使膜蛋白再傲娇,通过这一套“保命三连”流程,从表达菌到纯化柱的每一步都提供给其舒适的“SPA”,最终将获取高纯度、高活性的样品,可以顺利进行跑胶、结晶和功能实验!
利用尊龙凯时的技术与设备,您将在膜蛋白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坚持以科学为基础,以创新为驱动,确保高效的实验成果。